close

主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靈捕手)
組員:陳同學、楊同學、鏡

undefined

一、案例介紹

(一)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二)主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三)個案:威爾.杭汀(Will Hunting)由麥特.戴蒙(Matt Damon)飾演

(四)背景:

  數學天才威爾雖然有著過人的天賦卻非常的叛逆,從小是孤兒在寄養家庭受過不好的待遇,例如:被菸頭燙、被虐待、在幼稚園的時候也被同學霸凌過,所以長大後到處和朋友打架鬧事,也不願意敞開心胸去面對他人。

  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打掃清潔員的威爾,意外發現公布欄十分困難的數學題目,出題教授希望能有傑出的學生能夠解答,但卻沒有人能夠解開,然而威爾輕易的解開數學難題,讓出題的教授想找出是哪位數學天才。

  威爾因為遇到小時候霸凌他的人,就決定報仇,因而被送入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是由教授向法官保釋,教授也向威爾談條件,一是協助數學工作、二是接受心理輔導,才能夠讓他免於坐牢。教授請了很多心理師替威爾輔導,但他總是抗拒,而且他總是能事先閱讀學者的理論並洞悉對方心理,讓心理師無法替他治療輔導,只好紛紛宣告轉介無法替威爾做心理輔導。

  最後教授轉而找了大學同學西恩求助,希望他能夠幫助威爾敞開心胸,而西恩也在過程中不斷地輔導威爾,告訴他兒時發生的事情並不是他的錯,不再因為兒時的悲慘經驗對未來產生防衛,不要害怕生活中的挫折,幫助威爾走出了兒時的陰影,接納自我、實現自我,勇敢追夢。

二、變態行為說明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為一種焦慮障礙,係指人們在遭遇極度且突然的創傷事件後,產生身體或心理反應的症狀,此創傷事件包含經歷自然或人為災害、戰爭、遭受肢體攻擊、性侵害車禍意外、目睹他人死亡等,脫離正常生活範圍以外、極度害怕、恐怖或無助的經驗張秀如,2009。而受到上述事件影響之後,當時創傷事件中的想法或情緒持續地出現超過一個月以上,而過去創傷畫面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重現,且產生如睡眠障礙、恍神、失憶、易怒、情感麻痺、極度警覺、易受驚嚇、或是刻意迴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人事物等症狀。

    本組參考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診斷PTSD標準之向度,來分析個案威爾.杭汀(Will Hunting)的行為表現,分為創傷事件的界定、創傷反應的症狀、創傷反應持續時間、創傷事件影響程度分述如下(徐畢卿,1999;臺灣精神醫學會,2014):

(一)創傷事件的界定

個案威爾.杭汀(Will Hunting)出生即被親人遺棄,換了好多個不同的寄養家庭,除了變動的生活之外,他在寄養家庭裡遭受虐待,認為自己的存在是不必要的,在身心靈方面受到極大傷害,以至於人格發展不健全,不願意敞開心房與人相處,其受虐事件可被界定為創傷事件。

1.再度經驗的症狀(re-experiencing):可能會有侵略性想法或是任何提醒、引發事件,使個案在不同形式裡體驗到創傷事件。

(1)害怕事件再度重演而防禦:小時候被拋棄的經驗,使個案常常擔心別人會拋棄自己,因而採取先遠離他人(心儀對象),以防自己會遭受到傷害,不敢去建立親密與信任的關係。

(2)對自己未能防範事件發生感到罪惡:小時候,未能保護自己的家人,感到恨、自責、不公平,認為社會對人是不公正待遇。

2.逃避和麻木(avoidance):刻意與該創傷事件相關的事物保持距離,或者保持漠然的態度去隔絕感受。

(1)持續逃避並對外界反應麻木:個案在自己的生命裡,未嘗試投入情感、信任別人,雖然知道很多道理或是想法,但卻未實際去感受與體驗生命。

(2)疏離自己的感受並與他人疏遠:個案喜歡待在同性團體之間,用以偽裝自己真實的樣貌,雖然外表看似自負,但是實際上卻是容易感到自卑,常常是退縮在自己的世界裡,難以真誠地去面對異性。

3.警覺度增加(hyperarousal):常處於警覺狀態,例如:難以集中精神、耗費能量來觀察周遭環境。

(1)過度警覺:團體對個案來說像是保護牆,可以躲於團體間,以防禦和攻擊的方式待人,不願將真實的自己表露出來,而個案會與朋友喝酒起鬨,使他常陷入群體責任分擔之犯罪問題裡。

(二)創傷反應的持續時間

    要被診斷為壓力創傷後症候群,其創傷反應需至少長達一個月以上。個案童年經驗被拋棄及受虐經驗的影響,創傷反應持續時間明顯超過一個月以上,且在個案不自覺中影響超過10年左右。

(三)創傷反應的影響程度

    因為創傷事件影響了個案的性格,讓個案自我認同感低落,對於人生感到茫然,另外個案犯下了故意傷害、偷竊、扮成警察、拒捕等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雖然以其聰明才智自我辯護將案件駁回,但對於國家、社會是有所負面影響的。

三、病理分析

    本組參考徐畢卿(1999)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原因和影響因素,將個案的病理分析分為壓力源與脆弱因子、認知模式、心理分析及行為模式三個部分進行探討,以下分述說明:

(一)壓力源與脆弱因子

    創傷事件對個案來說是重要,且造成嚴重傷害的,探究其原因如下:

1.早期創傷經驗:來自於個案的出身及受虐經驗。

2.人格特質

(1)個案本身不善於表達

(2)外表看似自負但實際上卻很自卑

(3)具有深深的罪惡感,認為自己的存在是一種錯誤

(4)擁有反社會型人格

(5)學習與邏輯能力佳且數理能力優異。

3.近期壓力生活的改變

(1)近期生活面臨工作轉折:個案擁有異於常人之特殊才能,但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但是也不願安於目前的工作環境或是做一輩子做數理解說員。

(2)心儀對象要離開熟悉的城市,處於一個選擇與轉換的階段,個案不清楚自己該何去何從,害怕被拋棄即失去的感覺。

4.外控的想法與知覺:個案認為生活中許多事情是經由運氣、機會、環境等外在因素所控制的,自己難以去改變自己的生活。

5.過度飲酒:個案常常與死黨鬼混、飲酒,消極並茫然度過生活。

(二)認知模式

    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其海馬迴體積有縮小的現象,另外,由於壓力的影響,可能也與杏仁核恐懼迴路高度活動有關聯,在選擇處理線索方面偏向負向信念。

    個案常常產生非理性信念來印證自己的負向想法,而產生過度焦慮反應:內心深刻認為貧窮與身為孤兒是一件可恥的事、潛意識認為自己的存在是一種錯誤。

(三)心理分析及行為模式

個案碰到創傷事件的感受,會與外在環境刺激產生連結,因此,輝產生相關的情緒過度反應,然而透過逃避行為能解決自身的焦慮反應,或是個案為了避免衝突而產生壓抑與否認等防衛機轉,這樣的現象可說是操作制約。於是,往後個案在面對事件情況時,會以壓抑或情緒木然的現象來應對,以減低內在的焦慮

四、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為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後產生身心靈失調的狀態,由於家庭背景、生長環境和年齡等因素使得個體面對壓力時的承受度不相同,某些人在遭遇事件後透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適能改善,但某些人可能會演變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有焦慮、長期失眠等情形。壓力的來源不一樣,適合的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此電影中的主角個案威爾為童年時期遭受虐待,因而於青年時期產生對社會的反感,對人的不信任而有不適當的行為,以下將針對個案的情形整理可行的治療方向。

(一)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簡稱CBT)是傳統上廣義心理治療的一種,強調在工作同盟(working alliance)的基礎上協助指導個案學習和實踐,幫助個案修正不切實際的信念。電影中協助威爾的尙恩老師與威爾有相似的成長經驗,且能站在威爾的角度思考,使得兩人在真誠的對話後產生信任。西恩老師在每一次的晤談都讓威爾心中起了漣漪,最後老師告訴威爾他所遭遇的一切「這不是你的錯」,威爾雖然很輕鬆的說我知道,但其實他心中是不安的、害怕的,所以老師不斷的重複「這不是你的錯」,讓他不要再懲罰自己了。
    許多PTSD的個案在面對嚴重事件後會因為對自己有不合理信念而產生莫大的壓力,這些壓力讓自己感到難受無法釋懷,諮商師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減少個案產生這樣的念頭,並給予正面的肯定,幫助個案回歸正常的生活。
(二)    情境暴露法
幫助當事人能夠去面對與壓力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情境或情緒,以及種種會引起當事人有強烈情緒反應的事件。PTSD的個案在接受治療時多半已經遠離引起恐懼的環境,但是一旦遇到類似的情況或是想起相關的情景,恐懼感自然襲來。根據衛福部統計,跟電影中威爾一樣遭遇的受虐兒,在臺灣每年有超過3萬名兒童或青少年因疑似不當對待被通報,這些經歷都可能影響受虐兒未來的行為,包含外顯的模仿施暴者或是內隱的焦慮。諮商師根據各案的情況得斟酌透過情境暴露法,讓個案再次經歷引起個案強烈反應的情境,同時教導個案練習放鬆的技巧,循序漸進地使個案減低焦慮。
(三)    藝術治療
利用各種不同美術媒材,例如水彩、蠟筆、黏土等的協助,以一種影像而非口語的方式作為溝通的媒介,比直接口語表達較沒有威脅性,讓個案可以舒緩情緒,並藉著藝術說出內心的障礙或是傷害,藝術作品、個案和諮商師,形成一個三角形的關係,藉著溫暖而信任的關係,治癒創傷。對於PTSD的個案來說,要他們再次回想引起恐懼的情境是相當困難的,此時可以透過藝術療法,讓諮商師得以初步了解個案的內心,而個案在創作同時亦能抒發情感。
電影中的威爾在第一次的治療就注意到西恩擺在辦公室的畫作,他所形容的方向或許也傳達了他對人性的不信任,然而因為這關乎到諮商師個人對妻子的情感,所以諮商師拒絕談論,電影也就沒有走向藝術治療。藝術作品呈現出的回饋具有發展、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功能,諮商師在治療的關係中幫助個案自我了解、調和情緒、改善社會技能。
(四)    藥物治療
    PTSD的個案長期在巨大的壓力下生活,容易造成腦中的化學物質失調,失調可能影響正面的想法和情緒,透過藥物協助身體運作,使得個案維持較為正常的生活模式。目前常用的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用來治療恐慌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或憂鬱症。電影中未描述到藥物治療的部分,由於威爾產生的是外顯的反社會行為,而非憂鬱、焦慮等。若是PTSD個案所做的反社會行為是由於內在的衝動無法控制,那麼藥物的介入或許可以降低其不當行為的產生。

 

五、教育輔導議題討論

  若是在未來的教育現場中發生,像是車禍、性侵害、土石流、海嘯或地震等等的事件,成人得反應會是極度恐懼或是無助,在孩童身上則可能會產生混亂或是躁動的行為,同一個事件對孩童的影響會比對成人的影響還大很多,分為三大類:創傷侵入反應、逃避/退縮反應、生理激發反應。

(一)當面對多元壓力影響身心狀況時,國防部提供幾個方法做參考:

  1.培養幽默感:透過幽默感化解情緒氣氛的緊張,讓彼此處於輕鬆的環境,也能幫助自己放鬆心情。

  2.增加愉快的生活經驗:可透過事前的規劃,改善工作環境,讓工作的成果與進步明顯可見;保持與朋友們聚會或集體活動,促進聯繫彼此的情誼;透過運動及休閒擁有愉悅的心情。

  3.培養興趣:藉由平日培養興趣,可以不專注在創傷事件上,使情緒得以發洩或昇華。

  4.學習轉念:嘗試從不同的的角度去看待,引導思考其正向功能並聚焦,讓心情變得緩和。

  5.接受身心科的協助:當身心狀況持續變差時,就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6.尋求心理輔導:事件期間或發生後的壓力,可以透過晤談宣洩,並從中自我成長。

(二)越低年級應該獲得更多心理復健資源──以921地震為例

  在地震心理復健資源的運用上,青少年對地震 PTSD 的壓力反應,調節能力普遍優於兒童晚期,未來若有類似自然災害的發生,心理復健的資源可以做更合理的分配。例如:教育單位在經費的規劃方面,可以不用平均分配,考慮依國小、國中等年齡的需求做不同分配。研究結果建議,資源應與年紀大小成反比,也就是年級越低獲得得心理復健資源應該更多(高淑貞,2004

(三)校園創傷與悲傷事件輔導──校園跳樓自殺為例

  MossShaefer危機處理五階段(簡維君、王婉珣,2012

  1.建構對事件的想法,瞭解這種想法對自己的意義。例如:召集全班說明事件。

  2.面對現實和對於危機事件的情境需求作反應。例如:自殺者的同儕面臨他人的詢問。

  3.維持人際關係。

  4.維持理性情緒以平衡沮喪的情境。

  5.維持個人效能助其身心重返平衡狀態。

  另外,學校也要設有危機事件任務小組,辦理追悼儀式及悲傷輔導,事後更要篩檢高危險群、辦理減壓團體、建立緊密社會支持系統,在悲傷輔導的部分也要規畫個人諮商、生命教育團體、悲傷輔導團體,幫助孩子走出創傷。

六、報告撰寫心得

現今有許多重大社會新聞,例如:九二一地震、八仙塵暴、捷運隨機殺人、女作家輕生等事件,不論是外在的自然環境災害或是人為因素,皆可能對於當事人造成重大影響,也可能影響到其他人。我們發現:「其實人格本身或外在環境有很多潛在的因素,使我們對某些事物感到畏懼」,我們想這或許是影響一個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原因之一,因此,找了《心靈捕手》這部經典電影來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探討。

    如劇中情節,男主角因幼年的創傷導致成長過程不斷面臨自我矛盾而產生不合理信念,這說明過去的經驗對於未來的發展有很深刻的影響。我們將個案顯現的外在行為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做比對,亦進一步探討其背後的病理原因,從做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對於變態行為模式有了具體的瞭解,也發現原來我們一個人所呈現的樣貌,其背後包含了多種因素交叉之影響,我們與外在的世界關係,也許就是映照出內在反應的投射,若自身能將外顯行為與內在深層做連結,能更了解自己真實的面貌。

電影中的諮商師對個案重複很多次:「這不是你的錯!」令我們印象相當深刻也為之動容!我們ㄧ般人即經常以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而對於經歷過重大事件的個案,想法已經深植腦海了,別人再多的言語都只是說服、安慰、說教,如何使個案打從心底解除枷鎖,是最困難卻也是最重要的ㄧ環。

由於現在社會的氛圍、媒體的興盛,使得資訊的流通相當快速,人在面對問題時多半有管道尋求協助或是有能力尋找自行解決的方法,這是進步但同時也是隱憂,因為個案尋求的管道若無法給予其所需的回饋,可能會更堅定個案原本的不合理信念。而將來我們面對的國小學童也可能因童年的經驗造成其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由於學生接觸外在的管道較為侷限,教師應積極的盡早給予協助,漸進的讓學生解開心中的結,避免因持續累積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我們研究了這個主題,有了一個感慨:「我們要以幸福的眼睛看待世界,用一顆最寬大的心去體驗社會。」,最後,謝謝老師這學期的教導,還加碼給我們終身保固的服務,真是太好了!J

七、參考資料來源

(一)期刊論文

姚力元(2010)。探討藝術治療介入PTSD兒童之影響。台灣藝術治療學會,22),41-53

高淑貞(2004)。兒童青少年地震創傷後壓力反應之追蹤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61),85-106

簡維君、王婉珣(2012)。校園創傷事件之危機處理與悲傷輔導。諮商與輔導,31823-27

張秀如(2009)。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新臺北護理期刊112)。

周煌智蔡冠逸吳泓機蘇東平周碧瑟(2006災難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台灣精神醫學202),85-103

徐畢卿(1999)。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護理雜誌466),13-19

(二)書籍資料

陳錫中、張立人(譯)(2009)。傑西萊特、莫妮卡巴斯可、麥可泰斯著。《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Learning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an illustrated guide)。臺北市,心靈工坊。

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著。《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es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DSM-5)。臺北市,合記圖書。

張本聖(2017)。變態心理學修正版(三版)。臺北:雙葉。

(三)網路資料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心理衛生中心http://gpwd.mnd.gov.tw/Publish.aspx?cnid=513&p=3448

衛生福利部http://www.mohw.gov.tw/mp-1.html

精神衛生辦公室https://www.omh.ny.gov/omhweb/chinese/booklets/ptsd.html

部落格-電影心靈捕手個案研究http://lh42lhiafq.pixnet.net/blog/post/39725584-%E9%9B%BB%E5%BD%B1%E3%80%8C%E5%BF%83%E9%9D%88%E6%8D%95%E6%89%8B%E3%80%8D%E5%80%8B%E6%A1%88%E7%A0%94%E7%A9%B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tp105114 鏡 的頭像
    btp105114 鏡

    btp105114 鏡的部落格

    btp105114 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